欢迎下载思想家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
中国的文艺复兴
(1933年)
《新潮》(The Renaissance)是一群北大学生为他们1918年刊行的一个新月刊起的名字。他们是一群成熟的学生,受过良好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训练,他们也欣然承认,其时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该运动的三个突出特征,使他们将它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联系起来。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旧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是一场自觉地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很凑巧,领导这场运动的人们,既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又力图用现代历史考证与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一场人文主义的运动。在所有这些方面,这场肇始于1917年,有时亦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新思想运动”、“新潮”的新运动,都引起了中国青年一代的共鸣,预示并预告着一个古老民族、一个古老文明的新生。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曾有好几次。唐代一批伟大诗人的出现,与此同时的古文复兴运动,以及作为印度佛教的中国改良版的禅宗的产生——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复兴。11世纪的伟大改革运,随后出现的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看作第二次。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兴起,及它们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最后,17世纪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最近300年来,传统经史之学中,以语言学、历史学为进路,严格注重文献证据的新方法的产生、发展——同样,这些可称作第四次。
引用
复制并粘贴一种已设定好的引用格式.